


崇庆皇太后金发塔 (1736-1795年)高153厘米 重107.5千克

珐琅上乐坛城(1736-1795年)通高50厘米 底径75厘米

碧玉描金编磬 (一七六四年) 架高一百六十八厘米 宽一百九十五厘米

乾隆玉嵌花柄 精腰刀(一七三六-一七九五) 长九十五厘米

明黄色缂丝彩云金龙纹夹朝袍(1796-1820年)身长135厘米 两袖通长194厘米

水晶佛手花插 (1644-1911年)长20厘米、高7厘米

铜镀金象驮转花钟 英国18世纪 高192厘米 宽135厘米
为庆贺故宫博物院八十华诞,在“书画经典——故宫博物馆、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藏品展”尚未落下帷幕之际,上海博物馆又迎来了另一大展——“故宫博物院宫廷珍宝展”。
在充满神秘色彩、令人心驰神往的故宫艺术宝库中,有百万件精美的清宫旧藏文物。此次展出的故宫珍品主要包括以玉器为代表的工艺品、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的钟表、显示严格等级制度的衣冠服饰、表现清帝艺文鉴赏活动的文房用品等,令人充分领略皇室生活的奢华、宫廷艺术的精致和皇家文化的风雅。
展品类型多样,质量上乘,极具代表性。其间我们可以欣赏到皇家礼仪之用的碧玉描金编磬、宫廷陈设巨作秋山行旅图玉山,反映清廷宗教信仰和匠人精湛技艺的掐丝珐琅坛城等,以及清代帝后妃的朝会、祭祀、庆典与生活起居的各类精品服饰。故宫钟表则在世界博物馆同类收藏中堪称首屈一指。乾隆帝著名的“三希堂”书斋文物则采用实景复原的手法予以展现,使人似乎置身于紫禁城内,跨时空、近距离感受清代帝王的艺术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。
宫廷珍宝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历史与艺术价值。这些珍宝文物绝大部分是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,反映了清王朝帝王宫廷生活的各个层面,为认识和研究清代典章制度、宗教文化、工艺美术和清宫皇家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佐证。同时,这些宫廷珍宝主要来源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和国内各地的进贡,由清宫廷造办处匠师和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工匠制作,显示了中国清代工艺美术的辉煌成就。
——陈燮君
坛城又称“满达”、“曼荼罗”,意为“坛场”、“聚集地”。坛内主位设大威德金刚像,大威德又称曼达迦、降阎魔尊,为五大明王之一,司镇守西方。此坛城以掐丝珐琅工艺制作,在坛城台面上,设置有金刚墙、火焰墙、八大寒林及各类供品等,做工具有典型的乾隆时期宫廷特征。
清代内廷于殿陛朝贺演奏中和韶乐时,与编钟配套使用的乐器。碧玉质地。其形呈纯角曲尺状,大小同帛,惟厚薄不一,以区分不同之音高。各磬鼓部各刻以律名。磬体表面描金云龙戏珠纹饰。
塔为金制,通身镶嵌松石、青金石、珊瑚石等色石。塔底为束腰合仰莲花形正方须弥座。此塔为乾隆皇帝为纪念母亲崇庆皇太后,于四十二年(1777年)命宫中造办处制造,用以供奉其母生前落下的头发。此塔是故宫现存最高最重的金塔。
七珍又称七政、七宝,由金轮宝、神珠宝、玉女宝、主藏臣宝、白象宝、绀马宝、将军宝组成,为佛前供器。据佛经载,七珍原为古印度传说中的转轮王以福力所生的七件宝物,它们既象征转轮王国中之富庶,也象征转轮王所拥有的显赫权力。
刀身钢质,刃锋。刀身底部一面银横为 “天字二十六号”,纵为 “精”;另一面横为 “乾隆年制”,纵为金、银、铜丝组成的匠人铸刀图案。柄玉质,系明黄丝绦带,饰绿松石珠等。木质刀鞘,鞘背系明黄丝绦带与铜镀金环相属,以为佩挂之用。
乾隆帝于二十五岁(1736年)继承皇位,1796年退位,并称太上皇帝。乾隆帝退位后,并没有归政休养,而是“归政仍训政”,继续居住在养心殿处理政务,一直到嘉庆四年(1799年)去逝,统治中国达六十三年又四个月。这方“太上皇帝之宝”玺就是他退位时令人镌刻的。
朝袍是皇帝在举行祭祀、朝会等重大典礼时穿用的礼服,形制为圆领,大襟右衽,马蹄袖,上衣下裳相连,附披肩领。此朝袍以明黄色缂丝为面,湖色缠枝莲纹绫为里,通身缂织龙纹三十余条,列十二章。系嘉庆帝御用朝袍。
花插为水晶制成,晶莹剔透,配以镂空雕花红木底座。水晶质地纯正,光洁透明,材料难得。雕出石榴、桃、佛手,寓多子、多福、多寿之意,统称“三多”。是清代普遍应用的吉祥图案。
此钟体形高大,制作精良,通体铜镀金。分布有两组机械系统分别控制的活动玩意装置。由底座处上弦,启动后在音乐声中,底座的帆船、跑人和狮子或前移,或进出,象的眼转、鼻甩、尾摆、腹部的转花旋转。
来源:文汇报
同类信息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