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网贵阳5月28日专电(记者 刘文国)凭借丰富的地质遗迹,“地学旅游”在贵州正渐成气候。
贵州地处世界面积最大的连片喀斯特中心部位,全省喀斯特地形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,喀斯特地形发育完整,类型多样,石林、天生桥、溶洞、泉、瀑布、峡谷、峰林、峰丛等应有尽有。
距今13亿年的地质遗迹贵州梵净山区火山岩及变质岩地质地貌景观,不仅有大量珍稀植物,海底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枕状玄武岩也为国内外罕见。分布在贵州黔南罗甸--平塘县境内的三叠系“大贵州滩”景观,是距今约2.5亿年间发育在深海盆地中的孤立碳酸岩台地,面积达数百平方公里,地层连续、相带清晰、化石丰富,是全球同一地质时期罕见的孤立台地。
此外,贵州还保存有大量的古生物化石群,如瓮安生物群、凯里生物群等。其中被誉为“动物世界黎明”的瓮安生物群,代表生物的首次大辐射,比寒武生物大辐射更加古老。
记者最近在贵州省有关部门采访时获悉,到目前为止,贵州已有关岭化石群等六处地质遗迹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成功。近年来,通过对地质遗迹进行有序、合理开发,“地学旅游”正逐渐成为贵州旅游的一道独特风景。
去年申报国家地质公园成功的贵州平塘县,从2003年到2005年的三年间,接待游客人次就从0.93万人次增加到10.28万人次。今年“五一”黄金周期间,贵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5万多人次,同比增长45.27%。(完)
来源:新华网